與美軍血戰(zhàn)后的松骨峰,尸橫遍野,萬分悲壯。被密集炮彈轟開的裸露山體上灑滿了志愿軍將士和敵人的鮮血。雪花靜靜飄落,與已經焦黑的戰(zhàn)場形成鮮明對比。松骨峰上的一棵松樹,經過狂轟濫炸,卻依然傲然挺立,一如志愿軍孤勇的氣節(jié)。
“三連的,還有活著的沒有?”四周一片靜默?!叭B的,還有能繼續(xù)戰(zhàn)斗的沒有?”片刻寂靜后,一只手緩緩舉了起來,接著第二只、第三只……志愿軍將士們即使身負重傷,始終保持著沖鋒的姿態(tài),毫無畏懼,一往無前……
很多人不解,關于抗美援朝這段歷史,近年來國家已經通過不同的載體向大眾講述了諸多,為什么還要反復呈現(xiàn)?此時此刻,國人徜徉在一片安樂祥和的氣氛中,千千萬萬的你我正在歡度國慶長假。但,我們須知這和平從何而來?這盛世又由誰織就?70多年轉眼即逝,許多親身經歷戰(zhàn)爭的人早已不在人世,對于年輕一代來說,“志愿軍”或許已經成為書中一個模糊的概念。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挖掘和熟知當年先輩為了祖國獻出青春和生命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對于朝鮮戰(zhàn)爭為何會爆發(fā),以及我國為何會出兵,很多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影片開頭用大量篇幅從國際國內形勢出發(fā),全景式、多維度展現(xiàn)了戰(zhàn)與不戰(zhàn)艱難抉擇的全過程,并層層深入地強調了中國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當性。
比如,作為群眾代表之一的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科醫(yī)生林巧稚受邀參加國慶一周年慶典,當毛澤東同志問她為什么白天沒來,她回答說白天接生了八個新生兒。毛澤東同志繼續(xù)問道:“如果敵人的飛機扔炸彈到了協(xié)和醫(yī)院,你會怎么做?”林巧稚回答:“我會用我的生命保護所有的孩子們?!毙律鷥菏切轮袊奈磥?,同時也是新中國的象征。這段對話以隱喻的方式展示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又如,當歸國軍工專家吳本正向周恩來總理匯報時提出了一組數(shù)據(jù),認為中美兩國實力懸殊,不建議出兵時,周恩來同志說,因為只有打贏,中國人才能生存下去。而當?shù)?8軍軍長梁興初因愛惜戰(zhàn)士的生命導致思想保守、貽誤戰(zhàn)機時,彭德懷司令員沉默片刻說:“你我生在這個時代,犧牲是我們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就是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span>
這是志愿軍某部渡過漢江后圍殲殘敵。新華社發(fā)
曾經,有網友的一段評論,令我印象深刻:“我們站在歷史后來人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偉大。但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想象的深重。因為我們看見了他們的勝利,所以能感受到他們的奮斗意義重大,而他們在犧牲之時并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也不知道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我們能不能勝利。他們抱著一腔熱血,在犧牲之時所能依賴的只有滿懷的信念?!?/strong>是的,犧牲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先烈們選擇前赴后繼、出生入死地去抗爭,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子孫后代不再經歷戰(zhàn)爭的殘酷。他們用自己的苦,為子孫后代爭取了一個光明的未來,換來我們今日的甜。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要銘記歷史,越不能忘記我們所走過的艱辛曲折的道路,越不能忘記無數(shù)英烈先輩所作出的貢獻和付出的犧牲。通過類似題材的影片,年輕觀眾不僅要看到過去的歷史,更要看到人生路上奮斗的坐標和向導,以及帶給我們的深刻思考。這些都啟示著我們怎樣走好腳下的路,以及如何更好地到達勝利的遠方。